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所有答案

2024-05-19 00:38

1.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所有答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基础训练 
    1. D     2. B     3. D       4. A     5. B       6. B     7. D       8. C 
    9. C     10. D    11. A      12. B    13. B      14. B 
    15.  
    时间             人口                    垦田                   粮仓 
   得出结论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体现特征                                 社会经济繁荣 
   导致因素       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16. 问题一:(1)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2)永济渠、通济渠、邗 
沟、江南河。 
    问题二: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 
度。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大运河的 
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问题三: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 
力,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也是导致隋朝在农 
民起义被推翻的原因。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 
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可从地理因素(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经济发展因素(农业发展、 
商业贸易、交通成本等)等去考虑。 
                                第2课 贞观之治 
基础训练 
    1. B     2. D     3. C       4. A     5. C       6. C     7. A       8. C 
    9. D     10. B    11. B      12. A 
    13. 划线为错误,括号为正确:隋文帝(隋炀帝);李世民(李渊);开元盛世(贞观之 
治);姚崇(魏征);魏征(杜如晦) 
    14. 问题一: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 
下去。因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材料三说明唐太宗把魏征作为镜子,通过魏 
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反映了唐太宗广开言路的开明思想。 
    问题三:反映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根本目 
的在于巩固统治。 
拓展与探究 
    文物专家是根据铜镜背面的铸字判定铜镜是假文物的,因为贞观时期是627—649年,不会 
存在“贞观29年”之说。 
                                第3课  开元盛世 
基础训练 
    1. D     2. D     3. A       4. B     5. A       6. D     7. B       8. A 
    9. A     10. D    11. D      12. C    13. B      14. C    15. B 
    16. 问题一:唐玄宗前期。 
    问题二:稻米、粟米。 
    问题三:提示:经济发展繁荣、人口增加、城市交通发达。 
    17. 问题一:唐朝的都城长安。 
    问题二:长安城宏伟富丽, 布局整齐(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 
居民区,市为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问题三:唐朝的陶瓷艺术品“唐三彩”。女俑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 
满。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骆驼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 
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言之有理则可)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 
珍品。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但是却被杨贵妃一人祸害衰败了。 
    问题二:唐朝由盛转衰固然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唐玄宗宠 
爱杨贵妃并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唯一原因。赵翼把唐朝由盛转衰的责任全部强加在杨贵妃一人 
身上,过大地夸大了杨贵妃的个人作用,是片面的观点。(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基础训练 
    1. B     2. B     3. D         4. C       5. D     6. A       7. C    8. B 
    9. C     10. D    11. B        12. C       13. D 
    14. 问题一: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问题二:①“长策”是指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②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官吏的选拔权 
力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5.  
    问题一:①“下第”指的是没有通过考试。②“登科”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 
    问题二:①不相同。②前者是没有通过考试的落魄、沮丧;后者是通过考试后的欢欣、得 
意。 
    问题三:科举考试局限在封建正统思想范围之内,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和社会 
的长久进步。科举考试的目的太过功利,引得世人片面追求功利而疏于执政为民。科举考试也 
催生了考试舞弊现象,比如抄袭、买卖试题等。 
拓展与探究 
    探究问题提示:选拔人才的方式。目的、内容、方式、影响等都与西方不同。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基础训练 
    1. A     2. B     3. C       4. A     5. A       6. C     7. D       8. C 
    9. B     10. B    11. B      12. B 
    13. 问题一:唐太宗,天可汗。 
    问题二:“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 
民族一视同仁。” 
    问题三:表现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和睦友好的、平等的民族政策。 
    14.  
  图中少数民族政权代号               政权名称          是什么民族的祖先  唐朝对其首领的封号 
           A                 回纥             维吾尔族                    \ 
           B                 吐蕃               藏族                怀仁可汗 
           C                 南诏             彝族、白族                云南王 
           D               粟末靺鞨               满族                渤海郡王 
拓展与探究 
    ①民族迁徒;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⑤“和亲”、“册 
封”促进民族融合;⑥兼并战争。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基础训练 
    1. A     2. B     3. D        4. A     5. C       6. C    7. B       8. B 
    9. C     10. A    11. D       12. B     13. C 
    14. 问题一:唐朝时,反映了外国使节和周边少数民族携贡品来唐的生动情景。原因:①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②唐朝采取开明的政策;③交通发达、便利。 
    问题二:唐玄宗时期。贡献: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 
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 
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问题三:文化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往来,我们应该学习这 
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中日两国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令人痛心的冲突,只有加强友 
好往来,求同存异,才能保证中日和平。 
    15. 问题一:日本、新罗、天竺。 
    问题二:玄奘;《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 
的重要典籍。 
    问题三:两人都是僧人,都生活在唐代,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都为 
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拓展与探究 
    提示:从赵州桥的工艺、特点、造型、艺术价值等方面思考。 
第7课? 辉煌的隋朝文化(一) 
基础训练 
    1. A     2. A     3. B       4. B     5. A       6. B     7. D       8. B 
    9. C     10. D    11. A      12. C    13. D      14. D    15. D 
    16. 问题一:材料一:李白;材料二:杜甫;材料三:白居易。风格:李白:豪迈奔放, 
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问题二: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亲身经历的不同而决定的。 
    问题三: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数量:层出不穷,先后出现两千多名诗人;诗歌 
数量:近五万首。 
    17.  
  类别      人物          代表成就             特点                     评价 
                                                   现存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 
        李春(隋)          赵州桥         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建筑                                               洲早七百年。 
            \     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最大城市,气势宏伟。 
  医学      孙思邈         《千金方》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印刷         雕版刷《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拓展与探究 
    提示:从赵州桥的工艺、特点、造型、艺术价值等方面思考。 
                           第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基础训练 
    1. A     2. C     3. C       4. C     5. C       6. A     7. C       8. D 
    9. C     10. D    11. C      12. A    13. B 
    14. 填表 
   艺术类别          代表                             主要特色 
                颜真卿       雄浑敦厚 
     书法 
                柳公权       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阎立本  笔力刚健,线条像盘屈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 
    绘画 
                吴道子       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的先河。 
    15. 问题一:《天王送子图》;吴道子;画圣。 
    问题二:衣带飘飘若飞,吴带当风。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 
    16. 问题一:舞蹈艺术。 
    问题二:说明唐朝的舞蹈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乐舞。 
拓展与探究 
    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控制游客数量;控制空气湿度;防止任何器具触摸;加强对莫高窟的 
管理;加大宣传,普及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观点等。
就第一单元的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所有答案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基础训练
  1. D2. B3. D4. A5. B6. B7. D8. C9. C10. D11. 12. B13. 14. B 15.时 间      人 口     垦 田        粮 仓 得出结论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体现特征    社会经济繁荣
  导致因素  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16. 问题一:(1)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问题二: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 度。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问题三: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 力,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也是导致隋朝在农民起义被推翻的原因。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 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可从地理因素(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经济发展因素(农业发展、 商业贸易、交通成本等)等去考虑。

3. 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七年级上册

王指的是周王朝的君主;
分赐土地的依据是爵位的高低;
如果诸侯不朝天子,第一次就会被降低爵位,第二次会被削减封地,第三次就会被武力惩罚了。
这三则材料描述的政治制度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七年级上册

4.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所有答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基础训练 
   1. D 2. B   3. D 4. A   5. B 6. B   7. D 8. C 
   9. C 10. D   11. A 12. B   13. B 14. B 
   
   15. 
   时间 人口 垦田 粮仓 
   得出结论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体现特征 社会经济繁荣 
   导致因素 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16. 问题一:(1)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2)永济渠、通济渠、邗 
  沟、江南河。
  
   问题二: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 
  度。
  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
  他对大运河的 
  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问题三:同意胡曾的观点。
  理由是: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 
  力,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也是导致隋朝在农 
  民起义被推翻的原因。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
  理由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 
  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可从地理因素(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经济发展因素(农业发展、 
  商业贸易、交通成本等)等去考虑。
  
   第2课 贞观之治 
  基础训练 
   1. B 2. D   3. C 4. A   5. C 6. C   7. A 8. C 
   9. D 10. B   11. B 12. A 
   13. 划线为错误,括号为正确:隋文帝(隋炀帝);李世民(李渊);开元盛世(贞观之 
  治);姚崇(魏征);魏征(杜如晦) 
   14. 问题一: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 
  下去。
  因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
  材料三说明唐太宗把魏征作为镜子,通过魏 
  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反映了唐太宗广开言路的开明思想。
  
   问题三:反映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根本目 
  的在于巩固统治。
  
  拓展与探究 
   文物专家是根据铜镜背面的铸字判定铜镜是假文物的,因为贞观时期是627—649年,不会 
  存在“贞观29年”之说。
  
   第3课 开元盛世 
  基础训练 
   1. D 2. D   3. A 4. B   5. A 6. D   7. B 8. A 
   9. A 10. D   11. D 12. C   13. B 14. C   15. B 
   16. 问题一:唐玄宗前期。
  
   问题二:稻米、粟米。
  
   问题三:提示:经济发展繁荣、人口增加、城市交通发达。
  
   17. 问题一:唐朝的都城长安。
  
   问题二:长安城宏伟富丽, 布局整齐(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 
  居民区,市为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问题三:唐朝的陶瓷艺术品“唐三彩”。
  女俑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 
  满。
  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
  骆驼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 
  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言之有理则可)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 
  珍品。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但是却被杨贵妃一人祸害衰败了。
  
   问题二:唐朝由盛转衰固然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唐玄宗宠 
  爱杨贵妃并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唯一原因。
  赵翼把唐朝由盛转衰的责任全部强加在杨贵妃一人 
  身上,过大地夸大了杨贵妃的个人作用,是片面的观点。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基础训练 
   1. B 2. B   3. D   4. C 5. D   6. A 7. C  8. B 
   9. C 10. D   11. B   12. C 13. D 
   14. 问题一: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问题二:①“长策”是指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②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官吏的选拔权 
  力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5. 
   问题一:①“下第”指的是没有通过考试。
  ②“登科”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
  
   问题二:①不相同。
  ②前者是没有通过考试的落魄、沮丧;后者是通过考试后的欢欣、得 
  意。
  
   问题三:科举考试局限在封建正统思想范围之内,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和社会 
  的长久进步。
  科举考试的目的太过功利,引得世人片面追求功利而疏于执政为民。
  科举考试也 
  催生了考试舞弊现象,比如抄袭、买卖试题等。
  
  拓展与探究 
   探究问题提示:选拔人才的方式。
  目的、内容、方式、影响等都与西方不同。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基础训练 
   1. A 2. B   3. C 4. A   5. A 6. C   7. D 8. C 
   9. B 10. B   11. B 12. B 
   13. 问题一:唐太宗,天可汗。
  
   问题二:“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
  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 
  民族一视同仁。” 
   问题三:表现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和睦友好的、平等的民族政策。
  
   14. 
   图中少数民族政权代号 政权名称 是什么民族的祖先 唐朝对其首领的封号 
   A 回纥 *** 尔族 \ 
   B 吐蕃 藏族 怀仁可汗 
   C 南诏 彝族、白族 云南王 
   D 粟末靺鞨 满族 渤海郡王 
  拓展与探究 
   ①民族迁徒;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⑤“和亲”、“册 
  封”促进民族融合;⑥兼并战争。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基础训练 
   1. A 2. B   3. D  4. A    5. C  6. C   7. B 8. B 
   9. C 10. A   11. D  12. B    13. C 
   14. 问题一:唐朝时,反映了外国使节和周边少数民族携贡品来唐的生动情景。
  原因:①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②唐朝采取开明的政策;③交通发达、便利。
  
   问题二:唐玄宗时期。
  贡献: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他在日 
  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 
  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问题三:文化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往来,我们应该学习这 
  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中日两国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令人痛心的冲突,只有加强友 
  好往来,求同存异,才能保证中日和平。
  
   15. 问题一:日本、新罗、天竺。
  
   问题二:玄奘;《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 
  的重要典籍。
  
   问题三:两人都是僧人,都生活在唐代,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都为 
  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拓展与探究 
   提示:从赵州桥的工艺、特点、造型、艺术价值等方面思考。
  
  第7课? 辉煌的隋朝文化(一) 
  基础训练 
   1. A 2. A   3. B 4. B   5. A 6. B   7. D 8. B 
   9. C 10. D   11. A 12. C   13. D 14. D   15. D 
   16. 问题一:材料一:李白;材料二:杜甫;材料三:白居易。
  风格:李白:豪迈奔放, 
  清新飘逸。
  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问题二: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亲身经历的不同而决定的。
  
   问题三: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数量:层出不穷,先后出现两千多名诗人;诗歌 
  数量:近五万首。
  
   17. 
   类别 人物 代表成就 特点  评价 
   现存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 
   李春(隋) 赵州桥 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建筑 洲早七百年。
  
   \ 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最大城市,气势宏伟。
  
   医学 孙思邈 《千金方》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印刷 雕版刷《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拓展与探究 
   提示:从赵州桥的工艺、特点、造型、艺术价值等方面思考。
  
   第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基础训练 
   1. A 2. C   3. C 4. C   5. C 6. A   7. C 8. D 
   9. C 10. D   11. C 12. A   13. B 
   14. 填表 
   艺术类别 代表 主要特色 
   颜真卿 雄浑敦厚 
   书法 
   柳公权 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阎立本 笔力刚健,线条像盘屈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
  
   绘画 
   吴道子 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的先河。
  
   15. 问题一:《天王送子图》;吴道子;画圣。
  
   问题二:衣带飘飘若飞,吴带当风。
  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
  
   16. 问题一:舞蹈艺术。
  
   问题二:说明唐朝的舞蹈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乐舞。
  
  拓展与探究 
   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控制游客数量;控制空气湿度;防止任何器具触摸;加强对莫高窟的 
  管理;加大宣传,普及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观点等。
  就第一单元的
   

5. 历史7年级下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答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要点
581年;隋文帝;589年;经济;户籍;货币;度量衡; 南北;605;隋炀帝;洛阳;涿郡;余杭;2000多;政治;经济;文化;上层贵族;才能;隋文帝;考试;隋炀帝;进士科;选官;用人;官吏;有才能;教育;1300多;好大喜功;纵情享乐;洛阳;大运河;长城;驰道;巡游;辽东;山东;618;隋炀帝。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本题着重于历史的时间线索,北周末年掌握政权的是杨坚,见P2第一自然段,故选B。
2、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唯物主义史观,体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A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C是隋朝灭亡的原因,D是隋朝统一以后的事情,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隋文帝的功绩,结合P2-3能得出①②③是隋文帝的功绩,而④是隋炀帝的功绩,故选A。  
4、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隋朝的经济状况,图片见教材P2,故选D。   
5、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隋朝大运河的基本知识点,最北端是涿郡,中点是洛阳,中间要经过永济渠,故选A。    
6、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隋朝大运河的基本知识点,最南端是余杭,今天的杭州,故B。
7、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隋朝的重大事件的时间,结合教材P2-3,故选A。 
8、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开创科举制度的背景,见教材P3,故选B。   
9、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科举制度开创的时间,开创的时间是隋朝,故选B。
10、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进士科设置的时间,是隋炀帝在位时期,故选D。    
11、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科举制的影响,①②③均出自教材P3,④的语言表诉不严谨,科学技术有一定发展,没有到巨大发展的程度,故选C。
12、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隋炀帝的事迹,①是隋文帝所为,④是唐玄宗所为,②③是隋炀帝所为,故选B。
13、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隋朝灭亡的原因,结合教材P4,ABC都是隋朝灭亡的原因,D表述不严谨,隋朝在灭亡的时候,国家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14、B【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光芒四射”的理解,是形容隋朝出现的促进历史上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事件,而与之相悖的是B,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5题.
问题一:(1)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问题二: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问题三: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也是导致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的原因。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16题.
问题一:科举制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问题二:不一样,材料一反映了诗人科举失败的忧愁、悲伤和对前途的无望;材料二反映了诗人高中之后的得意与兴奋。
问题三:意义:创立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为寒门士子提供了入朝为官的途径。
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有才能的人由此参政;推动教育的发展。
拓展与探究
可从地理因素(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经济发展因素(农业发展、商业贸易、交通成本等)等去考虑。
第2课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要点
618;李渊;长安;626;李世民;贞观;三省六部制;法律进士科;周;官僚贵族;殿试制度;开元盛世;唐玄宗;开元;姚崇;宋璟;鼎盛时期。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结合教材P7第一自然段内容,故选C。
2 、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贞观之治的原因,结合教材P7第一自然段内容,故选A。  
3 、C【解析】本题的主要关键词是“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意思是:为政的关键是,要得到人才。结合题意,故选C
4 、A【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不是”和“唐太宗” ,A是武则天在位时期所为,而BCD则是唐太宗在位时期所为,故选A。
5 、C【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唐太宗”和“不是”,ABD属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而C则是属于秦始皇的治国策略,故选C。   
6、 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唐太宗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结合教材P8第二自然段,故选A。
7、 B【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武则天”,结合教材P8-9,故选B。  
8 、B【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社会发展的角度”,结合题意,故选B。 
9 、D【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开元”,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故选D。 
10、D【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开元盛世”和唐朝繁荣的顶峰,结合题意,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1题.
问题一: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因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材料三说明唐太宗把魏征作为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反映了唐太宗广开言路的开明思想。
问题三:反映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12题.
问题一: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贞观 开元。
问题二: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众富足;贞观之治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者戒奢从简;开元盛世的原因:经过唐朝前期的积累沉淀,到了唐玄宗前期,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重视文教。
问题三:对后世统治者提供的经验——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农业,关注民生等。(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但是却被杨贵妃一人祸害衰败了。
思考二:唐朝由盛转衰固然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并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唯一原因。赵翼把唐朝由盛转衰的责任全部强加在杨贵妃一人身上,过大地夸大了杨贵妃的个人作用,是片面的观点。(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3课 盛唐气象
知识要点
曲辕犁;筒车;蜀锦;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长安;东;西;西域;天可汗;各族共同的君主;唐玄宗;渤海国首领;渤海郡主;回纥;怀仁可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松赞干布;逻些;641;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开放;兼容并包;50000;李白;杜甫;诗史;白居易;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阎立本;吴道子。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唐代农业生产的掌握情况,题干中灌溉二字点出了备选农具的主要作用,而D选项的主要作用是耕地,因此C。
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备选项农具出现朝代的掌握情况,A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BC都出现在汉代,只有D出现在唐朝。
3、C【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唐代,C选项的骆驼载乐佣是唐三彩里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故选C。
4、C【解析】本题考点是唐代的商业,图片出自教材P13页,故此题选C。
5、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都城长安的历史地位,在教材13也第一段文字有描述。故选B。
6、C【解析】本题属于唐代民族关系考点,备选项均为唐代周边民族,其中发展成为今天藏族的就是吐蕃人,故选C.
7、B【解析】本题考点是文成公主入藏,此事件增进了汉藏之间的有好往来。结合题意选B。
8、A【解析】本题考查吐蕃历史,AB都是吐蕃赞普,根据教材14页第一段所述,统一青藏高原的是松赞干布,故选A。
9、B【解析】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备受当时北方民族的爱戴,被尊为“天可汗”故选B。
10、A【解析】题面中出现了“诗仙”二字,根据教材16页,选A。
11、C【解析】本题考查是杜甫的代表作,C选项出自杜甫的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它都不是,故选C。
12、D【解析】此题要注意选择的是错误选项,D选项中说“直面社会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根据教材16页所述应该是白居易诗的特点。故而选D.
13、C【解析】根据教材16页所述,颜真卿的书法端正劲美,雄浑敦厚。备选项里具有这一特征的只有C选项。
14、A【解析】备选项里BD都不是唐代画家,根据教材17页所述,故而选A。
二、非选择题
15题.
问题一:诗句1:李白;诗句2:杜甫;诗句3:白居易。风格: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问题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数量:层出不穷,先后出现两千多名诗人;诗歌数量:近五万首。
问题三: 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16题.
问题一:唐朝的都城长安。长安城宏伟富丽,布局整齐(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商业区。
问题二: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问题三:筒车、灌溉工具
问题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拓展与探究
①民族迁徒;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⑤“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⑥兼并战争。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要点
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鉴真; 5;佛经;;医药; 文学;书法; 建筑;绘画;朝鲜半岛;新罗;使节;留学生;政治制度;科举制度;音乐;玄奘;4;天竺;10多;佛经;大唐西域记; 100。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唐朝时和日本的友好往来主要特点,重点是集中在日本在政治文化上向中国学习,因此A。
2、 D【解析】此题限制中国和古印度、历史文化方面,指向很明确,因此D。
3、 A【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名的掌握,因此A。
4、 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整个唐朝国力的认识,概括了前三课的内容,因此D。
5、 D 【解析】此题几个答案看起来都很顺,但最后颠倒了国家,考查学生的细心,D。 
6、 B【解析】此题考查到教材P21的“贞观初年”,因此B。
7、 A【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外交流概念的理解,和亲是内部民族关系因此A。
8、 C 【解析】此题考查鉴真和玄奘的相同点,只有贡献是相同的,另外三个都不同,因此C。
9、D【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包容,因此D。
10、 B【解析】主要考查对”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等知识点的理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根本原因,因此选B。
11、 D【解析】中国人被称为“唐人”是因为唐朝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因此D。
二、非选择题
12题.
问题一:唐朝;日本;促进中日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二:唐玄宗时期。贡献: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问题三: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往来,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中日两国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令人痛心的冲突,只有加强友好往来,求同存异,才能保证中日和平。
13题.
问题一:治国思想:爱民如子,以民为本;贞观之治。
问题二: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问题三:《大唐西域记》
问题四: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注重发展生产;鼓励对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提示: 主要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方面;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要点
节度使;行政权;财权;安禄山;三地;史思明;安史之乱;李亨;藩镇割据; 黄巢;政权; 907; 朱温; 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十国; 统一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此题重点在“任人唯亲”P23给出了答案,因此D。
2、 B 【解析】此题P23给出了答案,因此B。 
3、 D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发生原因的掌握,多种原因中唯独没有外族入侵,因此D。
4、 D 【解析】此题P23点明了“开元末年以后”,因此D。
5、 A 【解析】此题考查P24的知识,因此A。
6、 D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安史之乱对唐朝的严重影响,因此D。
7、 B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直接原因”,因此B。
8、 B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黄巾起义和典巢起义的区分,还有对作者立场的判断,B。
9、 C 【解析】此题考查P24朱温的身份,因此C。
10、A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身份的理解,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部下,因此A。
11、D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创立问题的掌握,唐朝是完善了这个制度,还考查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D。
12、B 【解析】此题在教材P24讲述,B。
13、A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大趋势的理解,教材P25做了总结,因此A。 
二、非选择题
14题.问题一: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景象。
问题二:四川,唐肃宗
问题三: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人口急剧减少。
15题.  问题一: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书法悲愤凄婉之情。
问题二:开元盛世;不是了;诗中提到“忆昔开元全盛日”说明这个时期已经不是“全盛日”了。
问题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问题四: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启示:只有国家富强,人民的生活才有保障。
拓展与探究
唐玄后期宗丧失了向上求进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要持之以恒励精图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知识要点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开封  中原   南方  军政大权  科举制  政权的稳固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的建立等考点的理解。秦始皇嬴政是秦朝的建立者,因此,A错误;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皇帝,因此B错误;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因此D错误;赵匡胤建立北宋,史称宋太祖,又称宋祖,因此C正确。
2、C【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的建立等考点的理解。公元前 221 年是秦朝的建立时间,因此,A错误;公元前 202 年是西汉建立的时间,因此B错误;1127 年是南宋建立的时间,因此D错误;960 年“黄袍加身”事件后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让大将们交出兵权巩固其统治,因此C正确。
3、A【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的建立等考点的理解。北宋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其中,东京是首都,位于汴梁。西京即洛阳。南京是宋州,不是今天的南京,在今天的商丘。商丘是太祖龙兴之地。北京就是盛产香油的大名,今天的河北大名。因此C正确。
4、D【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巩固政权等的理解。两宋时期我国北方、西南和西北地区有辽、金大理和西夏等政权,并没有被两宋统一,因此A、B、C错误;两宋经过20多年的时间只是统一了我国中原地区和南方,因此D正确。
5、D【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等的理解。烽火戏诸侯是发生在周幽王时期,因此,A错误;鸿门宴是发生在楚汉之争时期,因此B错误;“黄袍加身”宋太祖夺取政权的事件,因此C错误;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让大将们交出兵权巩固其统治,因此D正确。
6、B【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等的理解。赵匡胤设立了御史台和谏院。这两个部门的威权极重,经常是由那些学术、才能、品行都很出众的人物出任其职位。经常可以将宰相等高官拉下马,因此B正确。
7、D【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等的理解。宋太祖为了加强地方控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在分知州的权力,因此A、B、C错误,因此D正确。
8、A【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等的理解。赵姓之所以排在所有姓氏的第一位,不是因为人口数量最多(当时王姓人口最多,赵姓人口数量排在第四位),而是因为宋朝的“国姓”是赵,这是为了彰显皇权的独尊,因此A正确。
9、D【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等的理解。削弱相权、防止武将专权、强化中央对财赋的掌控等都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D正确。
10、A【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等的理解。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君弱臣强并不是北宋的政治制度特点,因而含有④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故答案是A。
11、B【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等的理解。北宋并不涉及分封制,因此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B正确。
12、D【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等的理解。统一文字最早是秦朝,因此,A错误;独尊儒术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措施,因此B错误;创立科举是在隋朝,因此C错误;北宋为了巩固统治,施行重文轻武政策,因此D正确。
13、B【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等的理解。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北宋为了巩固统治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却并不轻视武备和军队,因而含有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故答案是B。
14、D【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等的理解。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北宋有为了巩固统治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特点,因而并没有使军事人才辈出,含有②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故答案是D。
非选择题
15题
问题一 
1.军事上,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立禁军。 
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问题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关键在于对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掌握和理解。 第(2)问考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的理解。
16题
问题一  重文轻武的政策。
问题二  影响:以科举为途径,许多人读书做官;刺激了教育事业和文化的发展。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关键在于对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的掌握和理解。 第(2)问考查对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影响的理解。
拓展与探究
所谓史实,就是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通过正史记载下来、有相关文献资料相互佐证,其真实性不容怀疑;而传说则是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虚构出一些事物以寄托自己的愿望,或者在一些史实上经过艺术加工和夸张渲染,再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所形成的故事,真实性既不见于正史记载也没有证据相印证。
依据文物、古迹、文献等资料,与传说故事,相对比较鉴别。
答案不固定,言之有理即可。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要点
10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11世纪前期  兴庆 元昊 寇准 澶渊之盟 元昊 贸易 中原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主要考查对辽的建立等考点的理解。赵匡胤是北宋的建立者,因此,B错误;元昊是西夏的帝王,因此C错误;耶律德光是辽国第二位皇帝,因此D错误;耶律阿保机是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因此A正确。
2、B【解析】主要考查对西夏的建立等考点的理解。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元昊领导党项族接受中原文化,但并没有放弃畜牧,含有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故答案是B。
3、B【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等考点的理解。11世纪初,宋辽军队在澶州激战,在战局对宋军有利的情况下,宋真宗与辽国签订屈辱的盟约,承诺每年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来暂时的苟安,这就是历史所称的澶渊之盟 ,因此B正确。
4、C【解析】主要考查对北宋的建立、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等考点的理解。北宋是在我国南方建立政权、辽是在我国北方建立政权、西夏是在我国西北方建立政权,因此A、B、D错误,因此C正确。
5、C【解析】主要考查对辽的建立等考点的理解。辽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政权,因此A、B、D错误,因此C正确。
6、D【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等考点的理解。契丹族公主墓用汉族的营造法式建成体现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学习,因此A、B、C错误,因此D正确。
7、D【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等考点的理解。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末时期,因此,A错误;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时期,因此B错误;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因此C错误;澶渊之盟发生两宋时期,因此D正确。
8、A【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等考点的理解。杨家将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抗击辽国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因此A正确。
9、B【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等考点的理解。寇准是宰相,因此,A错误;澶渊之盟发生在宋真宗时期,因此C、D错误, B正确。
10、A【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等考点的理解。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南宋与金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含有④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故答案是A。
11、A【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等考点的理解。11世纪初,宋辽军队在澶州激战,在战局对宋军有利的情况下,宋真宗与辽国签订屈辱的盟约,承诺每年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来暂时的苟安,这就是历史所称的澶渊之盟,因此A正确。
12、C【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等考点的理解。986年宋太宗再度分兵三路进行北伐,结果,出了中路军全身而退外,其余均被歼灭。从此宋朝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开始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因此C正确。
13、B【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等考点的理解。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元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不属于两宋时期,含有④的选项都是错误的,因此B正确。
14、C【解析】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等考点的理解。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南扩,辽太宗时,占领了幽云十六州,因此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题
问题一  契丹族 
问题二  第(1)问的关键在于对辽的建立的掌握和理解。 第(2)问考查对北宋的建立、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民族政权并立等的理解。
16题
问题一  澶渊之盟
问题二  寇准
问题三  每年向辽上交岁币,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主要考查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等考点的理解。
拓展与探究
宋、辽、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政府在边境上设立的收税市场叫榷场。如宋辽边境上的榷场,有雄州、霸州,宋朝商人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交往的频繁,宋朝的制度、印刷等技术传往辽,辽的工匠依照宋瓷制造日用器皿,雕印书籍。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十分密切,虽然边境上弥漫着战争气氛,但各民族人民为维持生计,仍然保持贸易交往。尽管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战乱和分裂局面,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乃是历史的主流。答案不固定,言之有理即可。
字数超出了,参考网页链接

历史7年级下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答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